时间:2021-03-16作者:
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低落悲观态度,缺乏热情和活力,睡眠质量差,生活质量差等为主要症状的自杀风险高的慢性疾病[1-2]。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其中,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各类体检中心在体检项目中纳入情绪状态评估;将孕产期抑郁症筛查纳入常规孕检和产后访视流程中,抑郁症的高发和相关药物研发引起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极大重视!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第十版(修订)中,抑郁症分为以下几类:抑郁症(通常称为重性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持续抑郁障碍(精神抑郁症,恶劣心境 Dysthymia),其他特定的或非特定的抑郁障碍。而WHO预测,到2030年,MDD将成为世界致残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控制MDD是预防和控制抑郁症的最佳方法[3]。
1.
患病率
文献数据,抑郁症的发病病例数从1990年到2017年,全球范围内增长了49.86%[4]。全球抑郁症患者3.5亿。按年龄标准化的DALY抑郁症患病率为540.5(95%UI:382.4–737.8)/100,000人。在过去的30年中,抑郁症一直是造成非致命性健康损失的三大原因之一。从1990年到2017年,中国抑郁症的DALYs增长了36.5%。目前,患病率为56.36(95%UI:51.8–61.5)/1000,000人,比率为3990.5(95%UI:367.8–4353.0)/100,000人[5]。2017年,抑郁症的DALYs占中国所有DALYs的2.3%[3]。世界卫生组织预测,MDD将成为到2030年世界残疾的主要原因。
图1 1990和2017年中国不同年龄段的抑郁症患病率[3]
2.
全球抗抑郁药市场分析
IMS市场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抗抑郁药市场销售77.55亿美元。全球销售量排名前十的抗抑郁药为,武田和灵北联合开发的氢溴酸伏硫西汀高居榜首,销售额为8.3亿美元。接着是,大冢和灵北联合开发的Brexpiprazole、BAUSCH HEALTH的氢溴酸安非他酮等。
3.
中国抗抑郁药市场分析
据2019年《柳叶刀·精神病学》研究数据,我国目前拥有超过9500万抑郁症患者。在公开的市场数据方面,2013年我国抗抑郁药市场销售额为41亿元,2018年则增长至87亿元;据米内网统计,2019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抗抑郁药物销售额突破90亿元;高禾投资研究中心保守估计我国潜在的抑郁症市场规模约为140亿元。
然而,在如此上述如此大的市场规模下,2019年中国城市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抗抑郁化药市场份额分析数据上看,在企业竞争格局中,辉瑞、灵北、礼来3家外资药企盘踞前三的位置,2019年市场份额均超过10%,辉瑞则居首位。也就说,相比外企国内本土企业市场占有率相对弱势。在如此庞大的抗抑郁药品市场规模中,国内企业仍需不断努力。
图2 2019年中国城市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抗抑郁化药企业竞争格局(图片来源于米内网)
4.
抗抑郁药的临床应用情况
临床常用的抗抑郁药,包括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NRI,NERI)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等。有文献资料显示,这些传统的抗抑郁药存在起效慢、复发率高、缓解率低、不良反应较多和用药时间长等缺点[6]。
目前,世界各地抗抑郁症治疗相关指南中推荐的药物治疗方案一致性差。日本专家基于当前抑郁症的临床治疗相关问题并不是总能通过常规治疗指南得到解决的背景下,针对具体抑郁症症状的治疗方案提出了以下共识(见下表1)。但是这样的治疗方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专家共识的证据水平被认为是不具有普遍说服力的,因为共识中所有专家都来自日本,并不是对所有地区都适用。
注:1st,一线治疗;2nd,二线治疗;3rd,三线治疗
总而言之,抑郁症的治疗仍存在明显未满足的需求,仍需开发靶向性强,治疗效果更佳,耐受性好的抗抑郁药。
5.
国内抗抑郁新药研究概况
据药智网数据,中国目前获批上市1类抗抑郁新药具体信息如下:
表2 国内已上市的抗抑郁新药
![]()
目前国内企业处于临床阶段的1类抗抑郁化药的研究情况,大致如下表:
表3 国内处于临床阶段的1类抗抑郁化
JJH201501片是江苏吉贝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自研的抗抑郁新药,通过抑制脑内 5-羟色胺能神经末梢对 5-HT 的再摄取、部分抑制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多巴胺神经元对 NA 和 DA 的再摄取、作用于 5-HT1 受体、促进脑内神经元的增生而发挥综合作用。
GW-117由北京广为医药科技公司和南京广为医药科技公司研发,是阿戈美拉汀的结构优化物,克服了后者的极低口服生物利用度和极高变异系数缺陷,并有望解决由此带来的患者肝酶升高风险。其于2020年4月,获得NMPA临床试验默示许可,用于治疗成人抑郁症。
HEC113995PA·H2O 由广东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研发,拟用于治疗抑郁症,2019 年 3 月获得临床默示许可。
FZ016 胶囊是方正医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1.1类新药,其通过多靶点的作用机制设计,同时 5-HT1A部分激动作用和α2C拮抗作用,对D2受体也有很强的拮抗作用。
盐酸阿姆西汀肠溶片是一种结构全新的5-HT及NE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
盐酸羟哌吡酮是目前国内首个获得临床研究批准的 5-HT受体部分激动剂和重摄取抑制剂的化药 1.1 类抗抑郁药,该产品是国际原创化学结构的小分子化合物,是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军科院合作开发的新药产品。
盐酸安舒法辛缓释片是一项基于新型化合物平台开发的中枢神经系统在研产品,该药物是由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以缓释片形式制备的一种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三重再摄取抑制剂(SNDRI)。
除上述1类化药外,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拟用于难治性抑郁症的盐酸(R)-氯胺酮鼻喷剂(注册类型2.1、2.2、2.4)处于临床1期招募中阶段,关于该药作用机制的资料尚未查询到。
目前,我国潜在的抑郁症市场规模约为140亿元。从过去几年的抗抑郁药销售情况来看,外企市场占有率远远高于国内企业。从已上市的抗抑郁新药来看,原研企业均为国外企业。因此,国内企业在抗抑郁药市场中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 Cui Ranji,Editori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Depression.[J] .Curr Neuropharmacol, 2015, 13: 480.
[2] Dong M , Wang S B , Li Y , et al. Prevalence of suicidal behaviors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China: a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8, 225:32.
[3] Zhou Maigeng,Wang Haidong,Zeng Xinying et al. Mortality, morbidity, and risk factors in China and its provinc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J] .Lancet, 2019, 394: 1145-1158.
[4] Liu Qingqing,He Hairong,Yang Jin et al. Changes in the global burden of depression from 1990 to 2017: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J] .J Psychiatr Res,2020,126: 134-140.
[5] Ren Xinwen,Yu Shicheng,Dong Wenlan et al. Burden of depression in China, 1990-2017: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J] .J Affect Disord, 2020, 268: 95-101.
[6] 贾雨,刘子超,王美玉,等.以NMDAR为靶点的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20,30(08):502-508.
[7] Sakurai H ,Uchida H ,Kato M ,et al. Pharmacological management of depression: Japanese expert consensus[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20,266:626-632.
[8] Bayes A J,Parker G B,Comparison of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unipolar depression: a focus on pharmacotherapy and neurostimulation.[J] .Acta Psychiatr Scand,2018,137: 459-471.
[9] Fabbri C ,Crisafulli C ,Calabrò,Marco,et al. Progress and prospects in pharmacogenetics of antidepressant drugs[J]. Expert Opinion on Drug Metabolism & Toxicology,2016:17425255.2016.1202237.
[10]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Understanding the Significance of Residual Symptoms and Balancing Efficacy with Tolerability[J].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2015,128(9):S1-S15.
[11] Alqahtani A M,Kumarappan C,Kumar V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genetic aspects of resistance to antidepressants treatment.[J] .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2020,24: 7784-7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