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代表性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与代表性论文 新闻 白天不懂夜的黑-情感障碍之抑郁症
白天不懂夜的黑-情感障碍之抑郁症

时间:2022-10-26作者:晶蛋生物



导读

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且发病率逐年上升。据世卫组织2021年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世界上大约有2.8亿人正饱受抑郁症的困扰,约占全球总人数的3.8%。其中5.0%为成年人,5.7%为60岁以上成年人,抑郁症会导致患者产生“无助”、“孤独”、“烦躁”及“自我否定”等症状,这是导致抑郁症患者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每年有超过70万人因患有抑郁症自杀身亡,自杀是15-29岁年龄组人群的第四大死因。在中国,抑郁症患者将近5000万,新冠疫情后,抑郁症的患病人数更是大幅增加,这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关于抑郁症

“抑郁”这个词,本意是指一种悲伤感和/或对活动的兴趣或乐趣降低的情绪,但是当它强烈程度足以影响功能,便成为一种疾病。尽管抑郁可能在突发悲伤事件后出现,但这种感受一般不会持续太久,在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情况下,这种感情不代表疾病。但是当这种悲伤情绪表现超出实际情况,负面情绪反应持续时间长,此时就该当心是抑郁症了。


7d98b40d5743e1fa884fd6446eeaa383.png




抑郁症产生的原因

抑郁症发生的原因众多,与遗传、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有关,发病机制更是复杂多变,现如今依旧无法找到其确切的发病机制,这也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个重点难题。其中最著名的假说是是单胺类递质学说,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突触间的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单胺类神经递质减少,导致了抑郁症的产生。单胺类神经递质主要与人类的心境、情绪、认知有关,专门负责传递开心、兴奋等指令。


虽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不明确,但以下情况更易诱发抑郁症:


1.内分泌紊乱

抑郁症的发生与激素的失调有关,如雌激素、生长抑素、褪黑素等激素的失调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原因。雌激素的失调会让人情绪低落,例如我们所知道的产后抑郁就与雌激素的失调关系密切,生长抑素的降低也会导致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分泌降低,褪黑素分泌减少会导致失眠。



cd402d09bd42b46673ec72669f00a9c2.png

2.遗传倾向

抑郁症存在一定的遗传概率。科学研究表明,血缘关系越近的人,抑郁症的发病率越高。如果父母有一方是抑郁症患者,那么子女的患病率高达14%左右,但目前仍未知是否由于具体携带抑郁症基因序列所导致。然这种遗传说法也尚有争议:抑郁症患者的孩子患病率高,究竟是基因影响还是成长环境中耳濡目染造成的?目前还不得而知。此外,遗传并非抑郁症发病的主要因素。


3.神经结构及功能改变

情感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有认知和调节两种功能,分别用来认识事物和调整心情。但如果前额叶、丘脑、脑干、小脑等脑组织发生损伤,就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情感中枢系统受损,从而影响认知和调节功能,最终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f63278858ed37ea14120e5c0b6032de2.png

4.应激事件

当人突然遭受离异、丧偶、破产、重病等应激事件时,心理承受不了打击,就容易患上抑郁症。




抑郁症的症状

抑郁症的症状主要从心理、认知、生理、行为这四个维度来确认:


1.心理

虽然常见的不开心、郁闷、消沉等情绪不等同于抑郁症,但其是滋生抑郁症的土壤。离异、丧偶、失恋、致残等人生悲剧不断碾压着人们的精神,情绪会进入阴暗、绝望、消沉等状态,久而久之容易引起抑郁症的发生!


2.认知

认知包括3个环节:感觉、知觉、注意力。


“感觉”是接收器,如眼耳口鼻收集外界的各种信息。感觉出现问题,接收的信息就会出现偏差。例如蓝天等在抑郁症患者眼中全部变成灰色、阴暗的,让人很压抑。


4c6a44b64bf08fe8de163040e1a8eae4.png


“知觉”负责处理“感觉”带来的信息。正常人的“知”来自于“感”,抑郁症患者的知觉系统容易幻听。“你怎么不去死啊”,“你活着有什么用”……抑郁症患者的脑子里,会真的以为自己有听到这样的声音,并且会走心、会当真。


“注意力”是人与人沟通时能捕捉到对方的重点以及言外之意。抑郁症患者很难听到别人话里有几层意思。思绪要么还停留在前一个问题上,要么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过去拍一下他肩膀,他会给你个恍然大悟的表情,然后又沉浸下去。


3.生理

抑郁症患者在生理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失眠,约有77%的抑郁症患者饱受失眠的折磨。哪怕进入梦乡,也会被噩梦惊醒。有些患者还会出现的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女性可能出现停经。但是轻度抑郁可能出现进食过量和体重增加。


813784eed1b5468712f432adc195cd7a.png


4.行为

患者的精力、思维能力被抑郁症偷走以后,身体如同被灌进水泥一般,容易越来越沉,进而导致行动变慢,最后丧失行动的欲望。患者终日藏在家里,坐着或躺着,不吃不喝,不言不语,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抑郁症的诊断

有一些标准化调查问卷可用于诊断抑郁症和评定它的严重程度,但不能单纯依靠它们来诊断抑郁症。此类问卷有两种,分别为Hamilton抑郁量表和Beck抑郁量表,前者由访谈者口头实施,后者是一个自填问卷。在国际疾病与分类第 10 版(ICD-10)抑郁症的症状学标准里包括 3 条核心症状:①心境低落;②兴趣和愉快感丧失;③疲劳感、活力减退或丧失;7 条其他症状:①集中注意和注意力降低:②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③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④认为前途暗淡悲观;⑤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⑥ 睡眠障碍;⑦食欲下降。并按下表把抑郁症分为轻中重度。


表:抑郁症诊断标准

ce5e78ef1f331dca4d546b496a0c5ac9.png


除此之外,为了排除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疾病继发抑郁症状的可能,医生还会进行躯体及神经系统检查及辅助检查等,具体流程下图。

7a9a2c0a6410276a5d16b7687fdf35a6.png

图 抑郁症诊断流程




抑郁症的治疗

抑郁症是心理和生理同时出现问题导致的,单一治疗方法很难激发患者的自愈潜能,并且很容易复发。目前针对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 ECT 治疗(电抽搐疗法)及其他治疗等。其中针对抑郁症发病机制,目前研究出的一些抗抑郁或者焦虑药物通常作用在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或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的受体上,但由于其受体在脑内分布广泛,使得这类抗抑郁药物作用靶点的专一性不强,选择性不高,会产生中枢抑制等副作用,且具有很高的复发率。因此,开发新型、高效、副作用小的抗抑郁药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18bc021ff4fa8819aab9f97c1cf830a1.png


可喜的是,科学家们对于抑郁症的研究仍不断地努力中,目前有关抑郁症的靶点研究有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孤啡肽(FQ)、5-羟色胺 2A 受体(5-HT2A)等。并且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如鲁拉西酮/环丝氨酸(三期临床试验)、Lumateperone(ITI-007)(申请上市)、 Rapastinel(GLYX-13)(三期临床试验)、SAGE-217(三期临床试验)等。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家发现TRP离子通道家族能有效缓解大鼠抑郁焦虑情绪,并由于其同源性较低等特点,开发相应的靶向药物不会有“脱靶效应”,未来可能为抑郁的治疗提供不错的思路。



晶蛋生物

深圳晶蛋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8月,致力于抑郁症、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慢性肾病和罕见病等重大疾病的膜蛋白创新药物研发,立志成为全球极具创新力和影响力的企业,近日已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

核心团队由哈佛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等多所顶尖科研院所和制药公司的博士组成,在膜蛋白抗原抗体、药物靶点结构解析、基于结构和人工智能的药物研发和药理学等领域的研发能力处于国际一流水平。

公司于2020年获得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生物医药行业一等奖、2020年“科创中国”先导技术奖、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优秀奖、科创中国科技创新创业大赛TOP10和粤港澳大湾区生物科技创新企业50强等奖项。

官网链接:www.crystalobio.com

商务合作:彭小姐 400-931-7098




END



f6d2d5814da2cfa40d442dab6475e779.jpg




参考文献

1.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pression

2.Duan J, Li J, Zeng B, Chen GL, Peng X, Zhang Y, Wang J, Clapham DE, Li Z, Zhang J. Structure of the mouse TRPC4 ion channel. Nat Commun. 2018 Aug 6;9(1):3102. doi: 10.1038/s41467-018-05247-9. PMID: 30082700; PMCID: PMC6079076.

3.Anxiety, depression and other mental disorders are fairly common. At some point a majority of us will experience some form of mental illness, if only for a short time. Duke Med Health News. 2010 Jan;16(1):5-6. PMID: 20148480.

4.牛雅娟.《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药物治疗解读[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8, 16(5):6-8.

5.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精神医 学分会抑郁障碍协作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神经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抑郁症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21)[J].中 华全科医师杂志,2021, 20(12):1261-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