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代表性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与代表性论文 新闻 GPCR与纳米抗体的强强联手
GPCR与纳米抗体的强强联手

时间:2022-07-20作者:小O


图片


导语

GPCR(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即G蛋白偶联受体,是哺乳动物基因组中最大的膜蛋白家族,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视网膜等器官和组织,参与机体的发育和正常的功能行使。而如果与其相关的细胞内通路调节发生异常,或者外源病原物以之为受体攻击机体细胞,则会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因此,GPCR被视为重要的药物开发靶点。GPCR蛋白的提取表达上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运用纳米抗体技术则可以打破壁垒。



01


GPCR蛋白家族



G-蛋白偶联受体(GPCRs),也被称为7个跨膜受体,G蛋白连接接受器,是一个跨膜受体的蛋白质家族,它将细胞外信号(配体结合)转化为细胞内信号(g蛋白激活)。GPCRs是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质家族,其成员参与所有类型的刺激反应途径,从细胞间通讯到生理感觉。功能的多样性由家族成员所能识别的多种配体匹配,配体类别可从光子(视紫红质,原型 GPCR)到小分子到蛋白质(例如趋化因子受体)。这种普遍参与正常生物过程的结果涉及GPCRs会在许多病理条件下完成,这导致GPCRs成为现代药物的热门靶点。

 

be4a33f0800a8256cc066d44fd5db15e.png

GPCR按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可以分为7个家族,人GPCR蛋白目前按系统发生分析方法(phylogenetic analyses)可以分为5类(GRAFS)。


1
视紫红质样受体(Rhodopsin-like),目前已知最大的GPCR受体亚族,也是目前最受关注的成药靶标家族,包括趋化因子受体和现有最大的药物靶标群。


2
分泌素受体家族 (Secretin receptor family),该类受体可以被肽类激素激活,具有较大的N端结构域。以代谢作用而闻名,主要以调节体内代谢、神经和分泌功能为主。


3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信息素(Metabotropic glutamate/pheromone),C类GPCR有更大的双瓣N末端,能够形成具有独特激活模式的二聚体结构。C类GPCR在中枢神经系统和钙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代谢型谷氨酸受体、GABAB受体和钙敏感受体。

4
粘附GPCRs(aGPCRs),具有较大N端结构域。这个N端结构域与细胞外基质蛋白和其他细胞表面标记物相互作用。aGPCRs复合物N端的其他结构域也参与细胞粘附、细胞间信号传递,被认为在胚胎发育中起重要作用,也有人认为是机械感受器。

55
卷曲受体(Frizzled/Smoothened),FZD家族成员拥有一个约120个氨基酸的胞外结构域,称为fz结构域。FZD-GPCRs被称为Wnt蛋白的富含半胱氨酸的脂糖蛋白激活,并通过Wnt途径传递信号,这个GPCR家族参与个体发育和组织内稳态。


db272331daf13b92725cbf8ad2f2f288.png 
图1:GPCR家族分类[1]




02


纳米抗体(Nanobody,Nb)



在羊驼外周血液中存在一种天然缺失轻链的抗体,该抗体只包含一个重链可变区(VHH)和两个常规的CH2与CH3区。纳米抗体(Nanobody,Nb) 即重链单域抗体VHH (variable domain of heavy chain of heavy-chainantibody),其单独克隆并表达出来的VHH结构具有与原重链抗体相当的结构稳定性以及与抗原的结合活性,是已知的可结合目标抗原的最小单位。


8a7c2ae3d6b8eb5767daa7151f436ab1.png

图2:从左到右的经典抗体(左)、重链抗体(中)和来源于重链抗体vhh或纳米体(右)的单结构域抗原结合实体的组成[2]


一般来说,抗体 (Abs) 由 2 条相同的重链和 2 条相同的轻链组成,它们被组织为一个片段可结晶 (Fc) 区(由 CH2 和 CH3 结构域组成)和两个可变的 Ag 结合片段(Fabs,由 CH1 组成-VH 和 CL1-VL κ 或 λ 结构域)(图 2)。由于基因重组、突变和体内选择的高度复杂系统,人类免疫系统会产生对其靶标具有特别高亲和力的常规抗体。这主要是位于 Fab 片段可变结构域 (VH, VL) 内的互补决定区 (CDR) 的结果,它们负责与表位的相互作用 。构成抗体尾部区域的 Fc 区可以与 Fc 受体或 C1q 分子相互作用,从而通过不同途径激活免疫系统,例如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 (ADCC) 和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DC)。尽管人体中存在不同的抗体形式,但大多数治疗形式都涉及来自 IgG 同种型的抗体。


与小分子相比,纳米抗体除了具有高亲和力和特异性外,还可以减少给药频率,并且在患者之间的药代动力学变异性更小。


与传统抗体相比较,纳米抗体体积小,分子量(约15 kDa)只有传统抗体的十分之一,是目前已知的可结合目标抗原的最小单位。纳米抗体具有更优势的互补位,可以结合隐蔽的表位点,可穿透血脑屏障。更重要的是纳米抗体保持了与原重链抗体相当的高结构稳定性、溶解性以及与抗原的结合活性,同时可以在细菌和酵母中高产量生产表达。



03


纳米抗体在GPCR研究和药物开发中的应用




纳米抗体稳定GPCR构象

GPCR在细胞膜上始终处于一个动态过程,存在多种构象变化。GPCR反向激动剂(inverse agonist),拮抗剂(antagonist)或激动剂(agonist)与GPCR结合诱导不同的构象变化。获得并分析GPCR的晶体结构对于研究GPCR与配体结合时的结合位点和构象、功能和调节及药物设计非常重要。


目前,多数GPCR晶体结构是在小分子拮抗剂结合状态下获得的非激活构象。对于小分子激动剂结合状态下的GPCR激活构象,因其呈现为非均质相,则难以获得具高分辨率的晶体结构。利用纳米抗体的体积微小、具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特点,且通过稳定GPCR柔性受体结构,纳米抗体已充当结晶伴侣、构象生物传感器和药物发现工具。


构象变化也在与病理相关的靶点诱导信号通路中发挥作用,通过解剖连接疾病构象和目标相关病理的信号通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GPCR生物学,扩大药物构象的发现,同时进一步整合结构引导和AI辅助药物设计与构象特异性药物筛选。



纳米抗体调节GPCR功能

纳米抗体因其结构简单,可以开发成多种形式,如单价Nb(monovalent,1 Nb结合1个免疫表位),双价Nb(bivalent,2 个链接的Nb结合到同一免疫表位),双特异性Nb(bispecific,2个链接的Nb链接结合到不同靶点), 双抗体结合位点Nb(biparatopic,2个链接的Nb结合同一靶点上的2个免疫位点),及3价Nb(trivalent,链接3个Nb)等。不同结构的纳米抗体能够增加Nb亲和力和效能,可获得不同的药理学作用。这些膜外纳米抗体与GPCR结合,能够展示出拮抗剂(antagonist)作用,反向激动剂(inverse agonist)作用,反向或正向别构调节剂(NAM, negative allosteric modulatotor;PAM,positive allosteric modulator)作用。



总结

GPCR是一个庞大的膜蛋白家族,在人体的代谢、细胞生长、生理功能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十分辽阔的前景。但不可否认的是GPCR研究中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壁垒。那么如何保证GPCR蛋白靶点的高质量以及助力研发GPCR抗体药物的有效性成为药物研发的难点,纳米抗体凭借体积微小、具有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独特的结合位点的特点则成为打破壁垒的关键所在。


晶蛋生物

深圳晶蛋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8月,致力于慢性肾病、抑郁症和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膜蛋白创新药物研发,立志成为全球极具创新力和影响力的企业,近日已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

核心团队由哈佛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等多所顶尖科研院所和制药公司的博士组成,在膜蛋白抗原抗体、药物靶点结构解析、基于结构和人工智能的药物研发和药理学等领域的研发能力处于国际一流水平。

公司于2020年获得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生物医药行业一等奖、2020年“科创中国”先导技术奖、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优秀奖、科创中国科技创新创业大赛TOP10和粤港澳大湾区生物科技创新企业50强等奖项。

官网链接:www.crystalobio.com

商务合作:张先生 15180009998




END



804df73f0e40c251768161e851be210a.jpg




参考文献

[1] Ísberg, Vignir, Stefan Mordalski, Christian Munk, Krzysztof Rataj, Kasper Harpsøe, Alexander Sebastian Hauser, Bas Vroling, Andrzej J. Bojarski, Gert Vriend and David E. Gloriam. GPCRdb: an information system for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44 (2016): D356 - D364.

[2] Muyldermans, Serge, Toya Nath Baral, V Cortez Retamozzo, Patrick De Baetselier, Erwin J De Genst, Jorg Kinne, Heinrich Leonhardt, Stefan Magez, Viet Khong Nguyen, Hilde Revets, Ulrich Rothbauer, Benoît Stijlemans, Sergei V. Tillib, Ulrich Wernery, Lode Wyns, Gholamreza Hassanzadeh-Ghassabeh and Dirk Saerens.”Camelid immunoglobulins and nanobody technology”.Veterinary immunology and immunopathology 128 1-3 (2009): 178-83 

[3] Wesley K. Kroeze, Douglas J. Sheffler, Bryan L. Roth;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at a glance. J Cell Sci 15 December 2003; 116 (24): 48674869. 

[4] Timo W.M. De Groof, Vladimir Bobkov, Raimond Heukers, Martine J. Smit,Nanobodies: New avenues for imaging, stabilizing and modulating GPCRs,Molecular and Cellular Endocrinology,Volume 484,2019,Pages 15-24.

[5] Rasmussen, S. G. et al. Structure of a nanobody-stabilized active state of the beta(2) adrenoceptor. Nature 469, 175180 (2011).

[6] Laeremans T, Sands ZA, Claes P, De Blieck A, De Cesco S, Triest S, Busch A, Felix D, Kumar A, Jaakola VP, Menet C. Accelerating GPCR Drug Discovery With Conformation-Stabilizing VHHs. Front Mol Biosci. 2022 May 23;9:863099. doi: 10.3389/fmolb.2022.863099. PMID: 35677880; PMCID: PMC9170359.